在线式UPS2024-09-27
7月2日,最新的《太阳能电池效率表(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第64版)发布,作为国际最具公信力的光伏效率数据榜单,中国光伏企业“光因科技”大尺寸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认证效率(1027.1cm²,19.2%稳态效率)再次刷新全球纪录。这标志着中国光伏企业在第三代新型光伏技术的产业化浪潮中,确立了国际领头羊。这也是“光因科技”继登顶美国国家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实验室(NREL)发布的《太阳能电池最高研究效率图》之后,再登国际权威光伏电池最高效率榜单,实现钙钛矿电池组件效率世界纪录的“双料冠军”。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属于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和传统晶硅太阳能电池相比,具有效率更加高、成本更低、轻柔透明度更好等优异特性,用户使用场景更丰富。
近年来,开发大面积、高效率、高稳定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成为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前沿热点,引发激烈的国际竞争,吸引了传统晶硅电池企业、碲化镉电池企业,以及新兴科技力量加入该行业。然而,怎么样才能解决钙钛矿电池中的缺陷产生与扩散问题,成为制约该领域发展的重大挑战。
为此,“光因科技”融合掌握了由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大面积钙钛矿薄膜离子耦合技术、电荷传输层离子电荷协同输运技术,开发了设备工艺匹配性技术等关键技术核心,使钙钛矿组件稳态效率稳步提升,并领跑整个行业。
“光因科技”此次所创造的世界纪录,被国际权威《太阳能电池效率表》收录。该表是全球太阳能电池效率研究的权威榜单,由马丁·格林教授和来自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和太阳能研究所(ISFH)、日本国家先进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所、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国家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实验室的科学家联合编撰,记录了来自全球顶尖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太阳能电池效率数据,并经过严格的独立验证,定期更新并发布在国际权威杂志《Progress in Photovoltaics》上,反映了太阳能电池技术的最新进展和趋势。被广泛引用于学术研究、行业报告和政策制定中,成为太阳能电池效率评价的“黄金标准”。
目前,全球光伏行业最权威的电池效率排名表只有两个,一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马丁·格林教授主导的《太阳能电池效率表》,二是美国国家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实验室(NREL)的《太阳电池最高研究效率图》。这两个排名表只收录全球8家国际权威认证机构检验测试认证的最高电池效率。
这意味着,光因科技研发的大尺寸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电池效率,不仅得到行业最权威的认证。同时也是目前两个榜单所有纪录中,首个突破1000c㎡级的大尺寸钙钛矿单结太阳能电池组件,成为目前世界纪录中最大面积、最高认证效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展示出光因科技在钙钛矿光伏技术领域坚实的研究能力,以及钙钛矿电池组件关键制备环节的突破能力,推动整个产业不断突破向前。
作为一家成立仅一年半的年轻初创公司,光因科技钙钛矿技术层面一直在快速奔跑、持续突破:
●2023年4月,10MW小试线MW小试线,创下了从筹建到投产的最快纪录
●2024年4月,经过119天的严格审核,登顶美国NREL“光伏组件效率世界纪录排行榜”
●2024年5月,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实现29.34%转化效率,打破世界纪录
●代表基础科研水平的1cm²钙钛矿单节电池效率世界第一(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2024年4月,光因科技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在1cm²的钙钛矿单结太阳能电池上实现25.64%的第三方认证效率,是目前1cm²钙钛矿单结太阳能电池世界最高效率。
●代表产业化技术水平的1200cm²钙钛矿组件稳态(MPPT)效率世界第一(NREL美国国家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实验室):
2023年12月,光因科技(SolaEon)寄送美国国家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实验室(NREL)1200cm²钙钛矿组件,在稳态MPPT的测试中获得19.2%的效率,且为零衰减,被NREL收录为高效高稳定性钙钛矿组件的最新世界纪录。
●代表产业化工程工艺水平的1200cm²钙钛矿组件IV测试效率世界第一(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2024年1月,光因科技把30cm*40cm的钙钛矿组件效率做到了22.57%,打破了世界效率纪录,同时实现迟滞效应指数行业最低。迟滞效应的减少,意味着钙钛矿电池测试的准确性得到了大幅地提升。
●代表光伏行业终极解决方案的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效率世界第一(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2024年3月,光因科技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实现了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测试转换效率29.07%。2024年5月,光因科技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测试转换效率达到29.34%,打破世界纪录。
目前光因科技一方面通过小试线继续配方、工艺的深耕,攻克技术难点,不断刷新转化效率和稳定能力;一方面为客户开发定制应用的demo。同时,正积极地推进150MW产线的搭建,预计明年第一季度建成投产,组件面积扩大至平米级,转化效率预计21.5%以上。